第(2/3)页 简单点说,吃东西,喜欢美好的事物,那是人的天性。 当然也有人将“性”字单独拿出来,而董卓第一时间就把“食”这一项抛诸脑后。 至于为什么。 因为很简单,先不说现在到处在开荒忙着种粮食,人都活不下去了,更别说提高食物品质了。 如果董卓开个什么大酒楼之类,没有钱的人吃不起,有钱人人家不屑于去,更重要的是这东西做不大。 可能在雍州,董卓开个大的酒楼有人去捧场,但是少数几个酒楼有什么用? 杯水车薪。 只有等手下掌握的六州之地完全安定下来,才考虑搞一个联锁的酒楼什么的。 另外除了这个原因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现在的大汉朝佐料不全。 虽说可以用茱萸代替辣椒,但味道上面还是有些不对劲,除了辣椒外,其他调料也远没有后世全面 现在的食物都是煮着吃,或者烤,以董卓的想法,如果开酒楼那自然是要炒菜的。 那么问题又来了,炒菜要用油,油的话又很贵,这些都是很麻烦的事情。 当然,条件可以的话,董卓还想把味精什么的捣鼓出来,不过很现实的问题,董卓不会,他只是个普通人。 没有度娘、知娘在,啥也不是。 不过酒楼还是可以开,但是目前只能尝试在雍州长安先弄起来,让长安城中的士大夫们换一个口味。 要想完全推广出去就比较困难了。 而且如果酒楼开的太过奢华,恐怕又会被很多“道德模范”喷的狗血淋头。 正因此,董卓不得不想到“色”这个字上。 好吧,以上所说都是董卓给自己找的理由,其实脑袋里面有灵感时,董卓第一反应就是这个“色”字。 男人的“色”,这个就很简单了,董卓脑思如泉涌,文如……,各种名词汇聚于脑中。 勾栏、窑子、妓院、青楼、军妓、营妓、清倌人、红倌人。 没错。 董卓觉得开青楼来钱比开酒楼来钱更加快,而且这个有先例,也不会被别人诟病。 之所以开青楼不会被人诟病,因为第一个开青楼的人,就是文人眼中的“圣人之师”管子,管仲。 管仲,管夷吾,辅助了齐桓公姜小白成为了霸主,他当相国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发展齐国的经济。 而为了发展齐国经济,让其他国家的商人到齐国经商,管仲在齐国都城一次性开了七家青楼,或者说妓馆。 你看。 管子都能看青楼,我董卓怎么就不能了? 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?!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