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六四章-《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【嗯,这里要指出:农民用最基础的粮食、棉花,通过以实物交付国家的过程里,他们是不必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的。

    可是一旦用货币去衡量其价值时,就必须要面对“米贵银贱”、    “米贱银贵”,米能不能买到银,银能不能买到米,这一系列的问题了。】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这个大家就都懂了。这是在他们知识范畴,他们的舒适区之内。“最简单的,若是遇到了灾年,奸商哄抬粮价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还有那两税法,钱来结算时,就出现了钱重物轻,农民只得贱卖绢帛粮食,用以缴纳税费,反而加重了民间负担。”杨士奇补充道。

    【有些人不理解老朱那个“洪武型财政”,认为明初就是简单的“以物易物”的退化,认为朱元璋根本不懂经济,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。

    “洪

    武型财政”是以实物税收为“主体”的,仍包含“钞、银、钱”等货币的混合型财政模式。你看前面那个举例就知道了,当保障了两年仓库粮食后,老朱就会开始收金、银、布匹。支出也同样广泛存在于明实录里。

    实际上历朝历代也根本没有纯粹的货币财政,同样的,也没有纯粹的实物财政,都是混杂。】

    老朱骂骂咧咧:    “虽然咱确实不太明白那未来的经济学,但以前的税法,咱难道能不去研究吗?便是咱不去研究,难道咱的朝堂之上,都是一群尸体吗?"

    现场的尸体们:    "……"

    他们感到了深深的冒犯。

    朱模快乐道:    “可是爹,你在朝廷之上还是制定出了如同废纸的大明宝钞呢。”这句话嘛,朱棣下意识道:    “是呢。”一想到宣德年间宝钞就不行了,他就感觉浑身有如蚂蚁在爬般难受。

    老朱:    "……"

    老朱脱下鞋子。

    龟儿,打!

    【老朱他这么搞,一方面元末明初特殊时期,白银被广泛握在江南士绅手里,粮食产地也在江南士绅手中。如果舍弃实物,用货币去收取,就需要承担士绅用货币干扰市场,影响米-银价比的情况。

    粮食安全是很重要的,当他仓库里广泛的储藏了大量粮食后,明朝政府可以官方根据情况制定粮-银的兑换比,然后向贫农收取银两,使他们获得优惠。进而人为的缩小贫富差距。】

    "豪强的银子何必收呢?直接抄好了。"这声音响起的时候,大家都看着老朱。老朱:    "?"老朱:    “我没有,不是我。”

    于是他们发现,说这句话的,竟然是茹玮。茹增:    "……"他咳嗽了一声。糟糕,怎么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。

    他又咳嗽一声:    “我是看到这种土地兼并的情况,始终无法得到改善,心中五内俱焚,觉得总该要进行别的路途的尝试……"

    大家点头。

    懂了,懂了。你还是比咱们陛下更会修饰的。

    【周忱呢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于农民的银-米折换比。

    金花银实在是太受欢迎了,大户人家都很想用钱来交税。宣德8年,这种政策才

    开始实行时,松江府的金花银+布匹折纳率占秋粮税额的52.4%。

    周忱在变相减轻官田赋税的同时,又变相加重了那些民田的部分,他要求民田缴纳“白粮米”-精粮,路上损耗总是会变大,所以算的时候,民田赋税变相变高了。】——

    这时候,郁新忽然道:    “这样收税,便复杂了。”

    茹瑞点头:    “复杂了,小民便不能理解,为什么要这样收,到底是怎么收的。便会被欺瞒,被哄骗。"

    杨士奇想了想:    “也许周忱已经选了相对简单的办法,看前面所说,他是统一按某个倍数收余米。用倍数,原本赋税重的田和赋税轻的田的差距是会被拉大。周忱正是知道这种缺陷,才辅以金花银折算,改善赋税最重的田的压力。如果一定要做到彻底的公平,是可以用很复杂的数学算出更精确的比例,但那样一来估计也就维喆那样数学很好的人看得明白了。"

    朱权:    “啊……确实,假设轻田交1块钱,重田交2块钱,本来只相差1块钱,乘以1.6倍以后,变

    成了1.6块和3.2块,最轻的田和最重的田就差上了1.6块。"

    他这么说,其实只是想表明,何用维喆?在场,他,就可以算。
    第(2/3)页